|
“碳中和”專題系列研究報告 | 碳中和對標與啟示(英國篇) |
時間:2021年07月28日 瀏覽:1638次 |
報告圍繞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歐美日主要國家的典型做法、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現狀及實施路徑等方面進行深度分析,重點在電力行業、工業行業、交通運輸行業、建筑行業展開專題研究,共同探討各地方政府實現“雙碳”目標的行動方案,以期為地方政府決策及業界參考提供智力支撐,助力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1.碳達峰發展階段 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目標上,英國通過一系列的承諾和改革舉措,在該領域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英國早在1972年就已經實現本土碳達峰,2008年正式頒布《氣候變化法》,確定了到205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80%的長期減排目標,成為世界上首個以法律形式明確中長期減排目標的國家。在法案通過后的10年間,英國溫室氣體減排初具成效,2018年比2008年下降了30%。 2019年6月,英國提出了《2050年目標修正案》,正式確立到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 2020年11月宣布一項涵蓋10個方面的“綠色工業革命”計劃,包括大力發展海上風能、推進新一代核能研發和加速推廣電動車等。 2020年12月宣布最新減排目標,承諾到2030年英國溫室氣體排放量與1990年相比,至少降低68%。
2.英國碳達峰、碳中和發展關鍵時間點 主要政策及做法 英國碳中和主要政策內容 英國簽署《巴黎協定》后,加快了邁向碳中和的步伐。以2008年《氣候變化法案》及2019年《氣候變化法案(2050目標修訂案)》為核心的一系列政策框架,規定了英國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社會目標。在電力、能源、交通等五大領域制定了更具體的舉措和全十個戰略子目標。
英國碳中和的主要做法 1)英國加速淘汰燃煤發電,同時擴大清潔能源發電規模,轉變能源發電結構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1980年以前,約有一半以上的電力供應來自煤炭。英國政府制定了到2025年完全淘汰燃煤發電的目標,這一目標有望提前至2024年。截至2020年底,英國只剩余4座燃煤電站在運行,其中2座已宣布分別將于2021年和2023年停運的計劃。2017年4月21日,英國從工業革命以來歷史上第一天沒有使用燃煤發電;2020年,英國共67天沒有使用燃煤發電。 要實現2050年的凈零碳排放目標,需要提高低碳電力的比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需要達到目前的4倍,其中,風力和太陽能是核心,政府計劃2030年海上風力發電規模擴大4倍。英國政府還將成立部長協調組,召集政府相關部門,監督確保可再生能源發電規模的擴大。 此外,核能,經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處理的天然氣,以及氫能在英國未來電力燃料來源中都將占一定比重。 2)英國綠色投資銀行私有化提高社會資本撬動比例 2012年,英國綠色投資銀行由英國政府全資設立,成為全球第一家綠色投資銀行。2016年,為吸引私人資本參與綠色投資,英國政府啟動英國綠色投資銀行的“私有化”進程,將其以23億英鎊出售給澳大利亞麥格理集團,并更名為“綠色投資集團”,此后通過發行綠色債券等方式籌集資本。 目前,綠色投資集團除了傳統業務,還同時開展綠色項目實施和資產管理服務、綠色評級服務、綠色銀行顧問服務、綠色領域的企業兼并重組等多項新業務。 3)英國推動低碳農業生產技術、細化低碳農業激勵政策,助力農業碳減排 為了英國農業部門在2040年之前實現農業零碳排,英國氣候變化委員會提出了三個層面以技術為關鍵杠桿的方法框架。 一是通過多種措施,實現提高農業生產力的同時減少碳排放;二是種植樹木,保護和修復土壤,增強農田的碳吸收能力與儲量;三是增加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能源的使用,以及通過自行種植芒屬植物等生物能源作物,實現能源的自給自足。 此外,英國還在嘗試通過增加市場激勵措施的方式,鼓勵農業從業者更積極的參與,并支持更多在環境土地管理方面的市場投資。 一是向農業和林業提供選擇性的資金補貼,獎勵包括碳管理在內的公益服務;二是鼓勵培訓并使用碳盤查、碳審計和減排規劃工具,并根據可證實的環境改善成果來提供補貼或激勵款項;三是增強對農業問題的研究投入,啟動更多的試點計劃,同時為農民提供高質量和可信賴的信息咨詢、培訓和指導服務,加強提升農民對低碳農業措施的接受度,推動農民網絡組織的形成和有關倡議的發起。 3.對我國的啟示 (1)加快各領域深度脫碳,轉變能源發電結構 全面推進能源生產脫碳。加快建成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中國能源互聯網和統一高效的全國電力市場,發揮大電網大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全面加快太陽能、風能、水能等清潔能源和儲能跨越式發展,以光風水儲輸聯合方式實現能源大范圍經濟高效配置,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這種多能互補、廣域平衡、清潔高效的能源發展方式,將打破能源供給的資源約束和時空約束,充分利用資源差、負荷差、電價差,推動能源結構布局優化和效率效益提升,實現全面脫碳轉型。 全面推進能源消費脫碳。大力深化各領域電能替代,構建以清潔電力為基礎的產業體系和生產生活方式,擺脫煤、油、氣依賴。工業領域加快鋼鐵、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業電氣化升級,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綠色低碳發展的工業體系。 (2)創新綠色金融,大力投資綠色技術 碳中和的目標帶來綠色低碳投資需求,動員和組織社會資本開展綠色投資的綠色金融體系在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將發揮關鍵的作用。中國目前已有的綠色金融產品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綠色信托、綠色PPP等,其中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是最主要的金融工具。 中國應圍繞碳中和目標,滿足低碳、零碳項目的巨大融資需求。未來的綠色金融體系需要在界定標準、披露要求、激勵機制和產品創新等領域進一步與應對氣候變化的要求接軌。另外,未來支持碳中和所要求的大量綠色科技的創新和運用,必須大力推動支持綠色技術的金融體系建設。 (3)推動農業碳減排,頂層設計尤為重要 農業作為我國第一產業,是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農業碳減排不容忽視。農業具有其獨特的復雜性,糧食生產系統難以完全消除農業生產固有的生物和化學反應所帶來的碳排放。為此,我國政府需要進行更加系統周密的計劃,以確保農業能夠實現兼顧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碳減排應同時注重農業技術創新和政策引導的共同作用。農業碳減排應積極開發有利于減排的創新農業技術和碳排放計算工具,提升農業生產者的參與積極性。政府應開展頂層規劃,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同時也需要相關企業和技術研究機構、農業相關的產業發展機構、農民群體等多方協同,在低碳農業實踐中創新技術方法,釋放農業助力碳中和的潛能。 |
上一篇 | 返回目錄 |
下一篇 |
版權所有:山西祥睿能源有限公司 www.kumacn.com
地址:山西綜改示范區太原學府園區長治路230號能源互聯網大廈5層512室
ICP備案:晉ICP備19004433號-1號 晉公網安備14019202000540號